觀塘拔河 訓練中心
拔河運動起源:
根據自古迄今所發現的原始記載,拔河運動起源於亞洲國家。古代的慶祝和祭祖活動,拉繩競賽便是拔河的雛型。例如在朝鮮,相鄰的村莊組織拔河比賽,以預測下季的收成。在人類歷史後期,拔河已經發展為一種強身的競賽,而不再與宗教典禮相關。迄今所發現的拔河運動的最早証據是在公元前2500 年埃及SAKKARA 的MERERA-KU 的墓內壁畫。而在西歐,拔河運動始於公元1000 年,這可從斯堪的納維亞和德國的英雄故事中讀到。15 世紀時,在法國城堡或大別墅花園的錦標賽上,拔河非常流行, 後來也成為英國錦標賽的項目之一。
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記錄拔河運動的是中國史籍。根據史籍記 載,兩千多年前楚國的“牽鉤”,本是配合水戰的一種軍事技能,後變為荊襄一帶民間流行的“施鉤之戲”。後世的拔河運動即由此演變而來。
春秋戰國時期的《墨子。魯問》最早記錄“牽鉤”中的戰器 “鉤強”。當時楚國與越國之間進行水上舟戰,楚國聘請來楚地遊歷的魯班為其設計一種名為“鉤強”的器具,在舟戰佔優勢的情況下可以用它鉤住敵舟,不讓其逃脫,在失利時可以用它抵住敵舟,不讓其接近。開戰時,一隻只大鐵鉤鉤往越國戰船,每個鐵鉤後,都有數十上百的楚軍士卒,拼命拖住連結鐵鉤的粗繩索,使越船無法行動,最終楚軍大獲全勝。其後,這種鉤拉敵舟的戰術操練又從水上移到陸上,競賽時人們擊鼓助威,齊聲?喊,用 激越的鼓點整齊雙方角力用巧的節奏,其場面之恢宏、氣氛之熱烈,不難想見。
從“牽鉤”定名為“拔河”一般多認為始於唐代。唐代《封氏聞見記》明確記載。 唐朝時,由於統治者的喜愛與提倡,“牽鉤”由荊楚地區的 地方性習俗,迅速發展為全國的全民性競技項目,其參加人數之多,競爭氣氛之濃烈,都是後來各代望塵莫及的。此時的用具,已由長達四五十丈的大麻繩取代了篾纜,麻繩兩頭分別系幾百條小繩索,競賽時,兩撥人各自拉住小繩在胸前挽成圈,便於發力。競賽規則是在長繩正中“立大旗為界”,最終“以卻者為勝,就者為輸”。當時中國大拔河和韓國現在的拔河形式一致。
拔河在隋唐五代不僅是競技遊戲,還有祈求年豐和炫耀國力之意。當時人們認為這項活動能促成農業豐收,不僅可以祈求國泰民安,也可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,因此在隋唐民間十分盛行。
通訊地址: 香港九龍大業街34號楊耀松第五工業大廈後面短期租約編號 KX2697 Correspondence address: Short Term Tenancy No. KX2697, Behind Yeung Yiu Chung No. 5 Industrial Bldg,34 Tai Yip Street, Kowloon, HONG KONG 電話: (852) 8101 3107